中国民主同盟陆丰市基层委员会 
手机:13536482452
邮箱:mmlfsjcwyh@163.com
网址:www.mmlfszzb.com
地址:陆丰市人社局八楼民盟办公室
民盟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盟要闻
  • 作者: 高拴平
  • 来源: 民盟中央
  • 日期: 2017-10-19
  • 浏览次数: 3531

一、民盟的成立

二、一支重要的中间力量

三、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一、民盟的成立

1、“三党三派”抱团秘密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2、巧周旋、费周折,公开身份进行活动

3、建立地方组织,扩大民盟社会影响

4、取消团体会员制,中国民主政团联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

“三党三派”抱团秘密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1年3月19日下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大会在重庆上清寺“特园”(民主人士鲜特生私邸)秘密召开。




“三党三派”

 

    中华职业教育社

    乡村建设协会

    中国青年党

    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

    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巧周旋、费周折,公开身份进行活动

1941年9月18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机关报《光明报》在香港正式出版,梁漱溟为社长,萨空了为经理,俞颂华为总编辑。

10月10日,《光明报》发表“启事”,宣告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已在重庆成立,并公布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简称“十大纲领”)。


 

11月16日,即国民参政会二届二次会议在重庆召开的前一天,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以主席张澜、总书记左舜生、组织部长章伯钧、宣传部长罗隆基4人的名义举行茶会,邀请国共两党代表和国民参政员出席,公开宣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民盟由秘密转为公开,以中间党派的身份出现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舞台上。

建立地方组织,扩大民盟社会影响

1942年底,中央常委会派罗隆基到昆明筹建地方组织。他和周新民等将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许多教授、高级知识分子吸收入盟,1943年5月成立民主政团同盟第一个地方支部“昆明支部”。当时加入的盟员有潘光旦、潘大逵、吴晗、楚图南、费孝通、李公朴、闻一多等名教授和知名民主人士。同时期,梁漱溟在桂林,杜斌丞、王菊人在西安,张澜、李璜在成都也都发展了一大批盟员。

民盟注意争取国民党左派和地方实力派,如龙云、刘文辉、潘文华等被发展成为秘密盟员;李济深支持并参加民盟活动。民盟在川、滇、桂等地的活动受到了保护,在成立初期的困难中逐步巩固和前进。

张澜发表《中国需要真正的民主政治》一文,被印成小册子广为流传;黄炎培创办《宪政》月刊;左舜生主编《民宪》(后正式由中国民主同盟接办);章伯钧主编《中华论坛》;闻一多、李公朴创办《自由评论》,由成都民盟成员负责编辑的成都《华西晚报》等,宣传民主宪政,在国统区形成声势很大的社会舆论。民盟西北总支部主办的《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民盟云南省支部出版的《民主周刊》,更直接成为民盟的重要喉舌。

取消团体会员制,中国民主政团联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民主宪政运动中空前活跃,大批无党派民主人士要求加入,但受到主要吸收三党三派成员的限制;同时,因中央盟务被以左舜生为秘书长的青年党一些人所把持,引起了盟内外的普遍不满。

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全国代表会议在重庆上清寺“特园”召开。会议决定,取消团体会员制,盟员一律以个人名义加入,民盟组织的名称由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三党三派的联盟改为有党派与无党派的广大民主人士的联盟,扩大了民盟的社会基础。

到1945年10月,全国约有盟员3000人,无党派盟员占70%以上。民盟总部组织委员会加强了对全盟组织工作的领导,在各地建立民盟地方组织,先后建立起云南省支部、四川省支部、重庆市支部、广东省支部、东南总支部、西北总支部和华北总支部等。

二、一支重要的中间力量

1、呼应中国共产党,进行建立联合政府的斗争

2、咨政建言,在重庆谈判中发挥重要作用

3、召开民盟“一大”,响应中共“七大”政治路线

4、互通声无,在旧政协会上与中共共进退

5、坚持政协路线,反对国民党法西斯暴行

6、震惊中外的“李、闻血案”

7、坚持政治立场,拒绝参加“国大”和政府

8、受迫害,民盟总部解散,盟员转入地下斗争

呼应中国共产党,进行建立联合政府的斗争

1944年9月初,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中共参政员林伯渠提出结束一党专政、立即召开紧急国是会议、组织抗日联合政府的主张。民盟立即响应。

1945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新年文告,意图以“召开国民大会”取代建立联合政府。

1945年 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成立一个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和无党派分子的代表人物联合组成的临时的中央政府”,为此“召集一个各党派和无党派代表的圆桌会议”。

建议得到民盟的坚决拥护,却遭到国民党的拒绝。

1945年6月,国共两党谈判中止。

 

为调停国共关系,民盟参政员黄炎培、章伯钧在征得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的同意后,决定访问延安。7月1日,民盟中央领导成员、国民参政员黄炎培、章伯钧、左舜生、冷遹和国民党国民参政员褚辅成、傅斯年飞往延安。“六公”访问延安,黄炎培与毛泽东关于历史周期律的“窑洞对”。

7月7日,四届一次国民参政会开幕,中共的8位参政员和民盟参政员、民盟中央主席张澜均未出席。

民盟内部对于是否出席四届一次参政会有不同看法,但参加这次大会的盟员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如职教社黄炎培等不参加讨论,青年党参政员虽参加讨论但提出《实施民主措施缓召国民大会》的提案)。

咨政建言,在重庆谈判中发挥重要作用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但国共关系尖锐对立,内战一触即发。8月12日,民盟主席张澜就时局发表谈话,呼吁“国共两党军队赶快停止各地足以促成大规模内战的一切摩擦,并立即召开党派会议,从事团结商谈”,寻求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途径。8月15日,民盟发表《在抗日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斗争,民盟的一再呼吁,国内外社会舆论的压力,国民党被迫做出“和平”姿态,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等人飞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在机场受到民盟领导人张澜、沈钧儒、黄炎培、左舜生、章伯钧等人的热烈欢迎。谈判期间毛泽东三访特园,与张澜等民盟领导人共商国事。

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召开民盟“一大”,响应中共“七大”政治路线

1945年10月1日至12日,中国民主同盟在特园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认真研究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所提出的设想与中国现实之可能。会议通过《政治报告》、《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中国民主同盟纲领》三个文件,提出了“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政治主张。


 


 

从这次大会开始,专委会成为民盟工作重要的组织形式。

 

大会采取有力措施限制青年党在盟内的派别活动,削弱了青年党在盟内把持的权力,进一步巩固了盟的组织。

会议还决定出版一种日报。经筹备,1946年2月1日,民盟总部机关报《民主报》在重庆正式出版。

互通声无,在旧政协会上与中共共进退

1945年10月13日,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民盟立即发动各界群众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内战运动。

1946年1月10日,迫于各方压力,国民党签定《停战协定》。同日,由各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俗称“旧政协”)在重庆召开。

 

《双十协定》明确了国民党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出席政协会的单位及名额由国共双方商定。

国民党让出1名占8名,共产党让出2名占7名,民盟维持9名,青年党5名,单独参加,不占民盟名额,社会贤达9名,共38名。

会议期间,以张澜为首的民盟代表团和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互通声气,双方坚持一方要提新的方案,一定要和另一方打招呼,采取一致步调。

政治协商会议分成改组政府组、军事组、施政纲领组、国民大会组和宪法草案组。

1月31日,政治协商会议闭幕,通过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协议》、《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五项协议。政协会的召开和五项协议的通过,实质上否定了国民党的封建法西斯训政的法统,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和专制独裁。

中国民主同盟参加政协会议代表名单:

张   澜  罗隆基  张君劢  张东荪  沈钧儒  张申府

黄炎培  梁漱溟  章伯钧

分组名单:

    改组政府组:沈钧儒  罗隆基

    施政纲领组:张申府  黄炎培

    军   事   组 :张东荪  梁漱溟

    国民大会组:章伯钧  梁漱溟

    宪法草案组:罗隆基  章伯钧

坚持政协路线,反对国民党法西斯暴行

1946年初开始,国民党特务实施了很多暴行:

1月26日,非法闯入黄炎培住宅进行搜查;

2月10日,“较场口血案”;

2月22日,捣毁《新华日报》和《民主报》;

3月1日,捣毁《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

4月13日,逮捕杀害民盟盟员王任律师;

5月1日,绑架《民众导报》主编李敷仁。

1946年3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六届二中全会,通过修改宪草的五项决定,推翻了政协会议所确定的民主宪政原则。3月30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一手包办的四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企图利用这次会议将推翻政协决议的阴谋合法化。中共的参政员拒绝出席这次会议。

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中共在国统区的代表机关和民盟总部也由重庆迁到南京。从此政治斗争的中心由西南地区(重庆、昆明等)转移到华东地区(南京、上海)。

与政治斗争平行起伏的还有军事斗争。

1946年初,国民党扩大东北内战。

3月27日,经民盟调解,国共双方签定了《东北停战协定》。

4月1日,蒋介石发表演说,随后大举进攻东北解放区。

民盟领导人多次邀请双方代表会谈;致函蒋介石和毛泽东;向美国务卿马歇尔提出建议;联合各进步团体发表宣言。

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7月进攻苏皖等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民盟调解内战的工作宣告失败。

震惊中外的“李、闻血案”

1946年6月间,国民党政府在全国各地逮捕了1.3万余名反内战的工人、学生和市民。

6月23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召开各界人民反内战大会和游行,包括民盟中央委员叶笃义和《新民报》记者、盟员浦熙修等多人被特务凶殴,造成“下关惨案”。

李、闻被杀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强烈反应,声援民主战士的唁电如雪片飞来。毛泽东、朱德也给李、闻家属发了唁电。

民盟中央主席张澜致电蒋介石,严厉谴责国民党特务杀害李、闻。民盟总部发表书面谈话,严厉谴责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

8月3日,梁漱溟、周新民受民盟总部委托赴昆明调查,克服国民党特务给调查工作造成的极大困难,并在9月30日发表了《李闻案调查报告书》。

7月25日,民盟中央委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因愤李、闻被害而突发脑溢血逝世。

全国各地及海外侨胞隆重集会悼念李、闻两位烈士,形成了一个控诉国民党内战、独裁和卖国罪行的群众运动。

坚持政治立场,拒绝参加“国大”和政府

1946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占领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当天,蒋介石擅自下令于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

正在国共之间奔走斡旋的时任民盟秘书长梁漱溟闻此消息后,长叹道:“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国民党请民盟、民社党、青年党和社会贤达等国共之外的第三方面出来调解国共关系。民盟等第三方面出于争取和平的最后希望,频频与国共双方会谈。尽管求和心切、煞费苦心,但调停终告失败。梁漱溟也辞去了民盟秘书长的职务。

调停失败后,国民党主要当权者亲自出马,威逼利诱、分化瓦解第三方面代表,拉他们参加“国民大会”,以孤立中共。

11月11日下午,蒋介石为争取民盟等第三方面,宣布“国大”延期三天等民盟提交代表名单。11月12日清晨,周恩来亲自赶到蓝家庄民盟总部进行协商。

11月15日,非法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开幕,青年党和民社党参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拒绝参加,很多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国民党进步分子代表也拒绝参加。

12月23日,中国民主同盟召开中常会,决定将民社党开除出盟。

12月25日,“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中共、民盟及其他民主党派均声明不予承认。

1947年4月,国民党宣布“改组”政府,拉拢民社党、青年党头目及某些无党派的政客参加政府,宣称“三党宪政”。民盟坚决拒绝参加这样的政府,并发表声明揭露“三党宪政”的实质。

受迫害,民盟总部解散,盟员转入地下斗争

1947年3月7日,蒋介石强迫中共在南京、上海和重庆等地担任谈判联络工作的全体代表和工作人员全部撤退。中共代表撤退前,将房屋、财产全部交由民盟代管。

民盟坚持在国统区进行公开、合法的斗争,引起国民党的极大仇恨,利用《中央日报》等公开提出否认民盟的“合法平等地位”,造舆论污蔑民盟“准备甘为中共之新的暴乱工具”。

6月1日,国民党动用大批军警宪特,在全国十几个大城市,对民盟等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进步师生进行了逮捕,民盟盟员被捕百余人。

杨伯恺、于邦齐、陈然、邓惠中、杜斌丞等众多盟员先后被捕、遇害。

1947年10月1日,国民党政府新闻局局长董显光宣布民盟是“中共之附庸”。23日,大批国民党特务包围和监视南京民盟总部。27日,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发言人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28日,国民党中央社发表《政府宣布民盟非法》的声明。

 

在上海的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章伯钧、史良、叶笃义等民盟领导人举行紧急会议,派黄炎培、叶笃义去南京,会同罗隆基与国民党政府谈判交涉,并吁请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出面斡旋。

邵力子说:“民盟不成仁,便成义”,司徒雷登反劝民盟“光荣解散”。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张群威胁说:“民盟总部如不解散,各地干部将有700余人被捕,罗隆基有生命危险。”

陈立夫指令民盟单方面发表由其事先起草、经国民党当局最后审定的公告,宣布解散。他警告黄炎培说:公告上的文字一个字也不许改动,否则即全部作废。

叶笃义含着眼泪将公告交给等候的记者们。

11月6日,张澜以民盟中央主席名义发表的《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解散公告》在全国见报。

“余迫不得已于11月6日通告全体民主同盟盟员,停止政治活动,并忍痛宣布民盟总部解散,但我个人对国家之和平民主统一团结之信念及为此而努力之决心绝不变更”,呼吁全体盟员“继续为国家之和平民主统一团结而努力”。

民盟总部宣布解散后不久,组织委员会就重新开始工作。各地盟组织和盟员在总部组织委员会的指导下先后转入地下斗争。

三、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1、民盟一届三中全会重建总部,公开宣布和共产党携手合作

2、顺时势,民盟通电响应中共“五一”号召

3、迎解放,民盟参与筹办政协、组建政府

民盟一届三中全会重建总部,公开宣布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

1947年11月,经沈钧儒和民盟中央主席张澜密商,沈钧儒、章伯钧、周新民秘密从上海去香港,与已在港的中央委员会合,酝酿恢复民盟总部。

1948年1月5日至19日,中国民主同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香港召开,参加会议的共29人,地方支部代表12人列席。会议通过了《三中全会紧急声明》、《三中全会政治报告》、《三中全会宣言》、《今后组织工作计划》等决议案,决定恢复临时总部,制定了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联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为彻底摧毁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实现民主、和平、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的政治路线。这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历史转折,它公开宣布今后要和共产党携手合作,采取“革命的立场”,反对中立的态度和所谓中间路线。

顺时势,民盟通电响应中共“五一”号召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6月14日,民盟发表《致全国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各报馆暨全国同胞书》,声明:中共关于政治协商和联合政府的主张“与本盟历来一贯的主张相符合”,“是今日救国建国的惟一途径”,要求建立一个民主、和平、独立和统一的新中国。

9月29日,沈钧儒、章伯钧到达哈尔滨。与之前到达的中共中央代表、其他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就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任务等问题进行协商,达成了一致协议。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中国民主同盟发言人于1月10日对蒋介石玩弄“和平”阴谋发表声明,正告国民党:“今天惟一的出路,就只有及早放下武器,迅速无条件投降。”

1月下旬,李宗仁上台,致函民盟总部请求“调解”,被拒绝。南京政府又派人到上海,请张澜、黄炎培、罗隆基等出面调停,张澜、黄炎培等坚决表示:“我们站在革命的一边,所以不能充当调解人。”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沈钧儒、章伯钧、邓初民和胡愈之、楚图南、吴晗等先后由东北解放区和华北解放区来到北平。3月5日,中国民主同盟总部临时工作委员会在北平正式成立,推选了22位委员,沈钧儒、章伯钧主持总部盟务,同时宣布中国民主同盟香港总部结束。

1949年6月16日,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出版,章伯钧任社长,胡愈之任总编辑,萨空了任秘书长,林仲易任总经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为《光明日报》创刊题词祝贺。

迎解放,民盟参与筹办政协、组建政府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有662人,中国民主同盟有18人。

正式代表(16人):

    张  澜、沈钧儒、章伯钧、张东荪、罗隆基、

    史  良、周新民、楚图南、丘  哲、周鲸文、

    费孝通、李相符、李文宜、胡愈之、辛志超、

    刘王利明

候补代表(2人):

    叶笃义、罗子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有民盟成员高崇民、沈钧儒、黄炎培、马叙伦、彭泽民、李章达、章伯钧、柳亚子、张东荪、张难先、龙云11人(其中部分跨党派)。

10月1日,民盟领导人与中共领导人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了开国大典,共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历史时刻。

民盟的优良传统:

                 兼济天下,赤忱爱国;

                 百折不挠,追求民主;

                 崇尚科学,探索真理;

                 与党合作,肝胆相照;

                 奔走国是,关注民生;

                 淡泊名利,铁血风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中国民主同盟陆丰市基层委员会

本站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